“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”在廣州舉辦。
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、楊朝露、丁雄、王楚涵、林霞虹
圖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
以“長錢”“小錢”代替“短錢”“大錢”,支持產業創新科技創新;聚焦“4個統籌”“4個融合”,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;在“2+9”的基礎上,全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同體……
5月20日至21日,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、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承辦的“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”在廣州舉辦,國務院參事室負責同志、廣東省政府負責同志、國家有關部門代表、國務院參事、地方政府參事和特約研究員,以及粵港澳三地的專家學者出席論壇,圍繞“錨定‘一點兩地’戰略定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”論壇主題展開深度交流。
“四個融合”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
國務院參事、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圍繞“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”發表主旨演講,提出以“四個融合”為路徑,推動大灣區產業實現量質躍升,為世界級灣區建設提供核心支撐。
一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。聚焦大模型、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,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,建設國際一流產業科技創新中心。推動“創新鏈+產業鏈+資金鏈+人才鏈”深度貫通,打造“芯片第三極”,培育獨角獸企業,構建“熱帶雨林”式創新生態。
二是區域協同與產業鏈深度融合。依托廣深港核心引擎,優化珠江兩岸產業布局,以深中通道為紐帶,推動南沙主動融入深港,打造高端產業策源地。發揮前海、河套、橫琴等平臺作用,形成“龍頭企業+制造基地”產業鏈格局,增強產業韌性。
三是產業與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。深化制度型開放,全面落實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,探索生產性服務業的對外開放舉措,吸引全球要素集聚。依托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、用好RCEP規則,加快構建中國、東南亞、歐洲高水平產業鏈、供應鏈,拓展中東、拉美等新興市場,提升服務貿易附加值。
四是數字、綠色、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。搶占人工智能制高點,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,發展算力經濟;壯大清潔能源、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,探索碳交易市場;推動“文化+旅游、科技、制造”跨界融合,擴大文創產品出口,創造“多巴胺經濟”。
胡祖才強調,未來5至10年是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關鍵期。需以編制“十五五”規劃為契機,加強戰略謀劃,加強大灣區產業發展的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。
構建大灣區發展共同體時機已成熟
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、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圍繞“高質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同體建設”發表主旨演講,建議高質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同體建設。他指出,當前全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同體的時機已經成熟。自2019年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提出“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”以來,近兩年覆蓋科技、教育、產業等領域的各類共同體快速發展,為全方位、全領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共同體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魏后凱指出,廣東發展存在“三個不協調”:城區與縣域發展不協調、城鄉發展不協調、珠江三角洲和粵東西北之間區域發展不協調。廣東在2022年末提出實施的“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”,正是破局之舉。他建議,在“9+2”基礎上更進一步,推動廣東省全域實現更高水平、更高質量的大灣區發展共同體建設。
在具體著力點方面,魏后凱聚焦灣區發展優勢,提出在“十五五”時期構建“五大共同體”——除已在推進的“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”外,增加教育共同體、文化共同體、健康共同體、產業共同體。“例如健康共同體,不僅包括醫療,還包括發展康養產業、生態保護等。”
魏后凱強調,區域發展共同體建設需以“高質量發展、高品質生活、高效能治理”為目標,加強頂層設計與制度創新。他建議,國家層面上,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、京津冀等其他區域戰略協同發展;鼓勵創建多領域、多類型、多形式的共同體。
“四個對接”持續賦能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
“日前,‘南沙金融30條’發布。近年來,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制定諸多專項政策,對大灣區金融創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。可以說,在全國金融改革開放創新方面,大灣區是力度最大的區域。”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(參事室)副局長紀敏表示,政策供給和需求對接、金融服務和特色產業對接、制度開放和創新活力對接、開放和監管對接“四個對接”,持續賦能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。
“大灣區的金融改革開放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,是推動政策供給和實際需求動態匹配的開放。”紀敏以“南沙金融30條”中飛機租賃業務為案例解釋,南方航空的飛機租賃業務涉及大額跨境結算,為支持今后南沙飛機租賃跨境業務發展,“南沙金融30條”根據南沙實際需求在外匯管理上提供了便利化的措施。
在系列專項政策制定當中,金融服務和特色產業有效對接也是考慮的重點因素。紀敏表示,大灣區有諸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,是科創投資高地,當前出臺的系列金融政策,包括配套長期債券、降低利率等,甚至幫助科技創新企業籌集長期資金,為其提供“耐心資本”,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。此外,金融部門在支持大灣區加強合作方面也提供了便利化措施,使制度型開放和創業創新活力持續互動,加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監管統籌協調,大灣區金融創新的活力持續迸發。
未來如何進一步加快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?紀敏提出,首先要支持香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,支持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中心和樞紐;支持大灣區在大國博弈中更好發揮關鍵突圍作用,香港、澳門、廣州、深圳等金融中心城市要抓住機遇,通過制度創新、營商環境優化等方式,加力吸引全球金融資源集聚。
圓桌論壇:AI賦能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
據了解,本屆論壇圍繞“加速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”“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”“持續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”和“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”四個專題舉行四場圓桌論壇,為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向縱深貢獻智慧和力量。
在以“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”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,專家學者們圍繞科技金融創新、跨境數據流通、金融開放等展開深度探討,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。
“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金融方面具有發展優勢。”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表示,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,實現金融產品的個性化、定制化和普惠化;通過數據流通、算法協同、場景創新,助力“金融—科技—產業”的良性循環。
國務院參事室原特約研究員、銀河證券原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,大數據是科技金融的“燃料”,需構建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金融數據池,打通銀行、證券、保險等領域的信息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建議,粵港澳大灣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的互聯互通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,讓金融和產業實現深度融合。
“廣州可重點在養老金融領域發力,為全國提供‘金融賦能銀發經濟’的廣州樣本。”國務院參事、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教授劉桓表示,目前養老產業大有可為,尤其是護理產業,廣州可依托自身的資源稟賦,發展壯大養老產業,從而拓寬養老金融的發展空間。
近日,“南沙金融30條”發布,提出將南沙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、金融創新功能的承載區、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重要節點。
西班牙對外銀行研究部亞太首席經濟學家夏樂表示,“南沙金融30條”的發布,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邁出的關鍵一步,為大灣區居民生活和產業發展帶來了利好,外資機構也將更加深度融入大灣區發展,在科技金融等領域不斷創新,走出新的道路。
(編輯: 廣州網 龍煜)